Painkiller BBS
首页
注册

近代史,我想满绩.

鬓角不是海棠红
2020-12-28 22:55:29

浅谈国民党的失败与没落(划掉)

我要满绩

(20204779 徐宇航)

[摘要]: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飘扬升起,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同样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胜利,反观当时举家迁地“奄奄一息”的国民党,它是如何从民国的统治者没落为蜷缩在台湾的日益走下坡路的政党?这也很值得我们深思,汲取教训,于是本文就浅略地探讨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的失败

On the defeat and decline of the Kuomintang

(20204779 Yuhang Xu)

[Abstract]: On October 1, 1949, when the five-star red flag was flying and rising, a brand-new China was born in this war-ridden land, which also marked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ntrast, how the Kuomintang, whose “family” moved from the country, was "susalted" from the rul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at time Is it a political party that is curled up in Taiwan? It's also worth thinking about and learning lessons, so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Kuomintang's defeat.

[Keywords]: the defeat of the Kuomintang




一、简述“蒋介石的崛起路”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终结

1921年7月23日,共产党正式成立,当此时也不过是1000人的小党,反观国民党是推翻清朝统治的主要力量,其势力在国内如日中天。在决定谁才是继孙中山后,下一任的接班人,同样也是国民党的下一位领袖,党内有三种不同的势力,分别是,胡汉明、廖仲恺、汪精卫,日后我们熟悉的老蒋甚至不再候选人列表里。在主要三股势力的斗争中,胡派和廖派较为激烈,结果变成了汪精卫众望所归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被授予中华民国身兼国民政府的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些职务放在现在是不容置疑的最高领导人的象征。反观蒋介石那方,1922年6月,陈炯明率粤军攻打总统府,孙中山令蒋介石千里急援,因而在蒋介石的帮助下,孙中山成功脱逃,并在永丰舰上与蒋介石度过了42天。蒋介石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以他出众的军事才能成功博得了孙中山的认可和信任,22年10月,便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23年2月,任职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务和党务。而至关重要的一次是1924年1月,蒋介石正式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我认为正是这一职务使蒋介石能够统领全党,培养蒋派,实行独裁。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此时的蒋介石已成为与汪精卫有相同地位的人物。而反转就是汪精卫在党内号召力不足,加以右派极力劝说,进而投靠了日本,蒋介石抓住时机,联合帝国主义列强和财团击溃了地方军阀,也却成为了最大的军阀。期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清除共产党人,终结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我们不难看出在国民党内,派系杂乱而林立,所联结的势力也是鱼龙混杂。其实在是否“合共”和“清共”的决议上,国民党也是争端不断,缺乏真正使人信服的领导,于是军事独裁是执行目标的最好方式,军事独裁的统治开端也由此展开,也为国民党失败的祸根埋下了种子。此时的国民党完全丢弃了“人民群众”,完全成为了代表地主、资本家的恶劣政党。

二、天壤之别—截然不同的军队(主要原因)

时间线来到1927年,1927年8月—1937年被称为国内第二次抗战,同时也进行着从1931年开始的14年抗日战争。一战二战,士兵都是战争中的主要力量,当我们谈论起国民党的军队人们眼里向来经受不住考验,虽然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将眼光转向红军,从农民中诞生的红军,在当时或是现在网络又被人戏谑被称为“土工”,但却在一次次围剿中死里逃生,在三大战役中越战越勇,以摧枯拉朽之势终结国民党的统治,这的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当我们仔细分析,便能找到这“天壤之别”的原因。

严格来说,“三湾改编”之前,中国是不存在现代化的军队,不论是开展洋务运动的清军,北洋政府所率领的新军,还是国民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都没能摆脱旧式军队制度。尽管军队都装备了现代化的武器,甚至拥有新时代的军队作战思想,但本质仍是古代“跟着将军有肉吃”,没有自己思想和觉悟的作战工具。军队不尊重,甚至虐待士兵十分普遍,而整个军队的作风更是不言而喻。“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在这些军队得以体现,而像岳飞“岳家军”那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队几乎是不存在的,国民党的军队是绝对做不到这些的。

红军也并非在建立之初就是现代军队,创立时成分同样非常复杂,他们中一部分是旧军人,一部分是农民,农民身上有着狭隘此次观念和散漫习气,而投身革命的旧军人思想上的旧观念和农民阶级的烙印依然非常明显。例如,在南昌起义后队伍撤退至赣西南大庚时,个别士兵竟然到商店进行敲诈勒;参加秋收起义的原湖南平江浏阳工农能义勇军的同志随队南下到江西莲花就走掉一大半。这事的红军队伍在募兵、管理、教育有许多方面尚未拥有有效的制度,未能冲破旧式军队的模子,导致这些军队的纪律性差,政治水平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开小差的很多。一旦出现逆境,部队的状况立即转下。例如,秋收起义受挫后向井冈山的转折,毛泽东所率领的部队中,不仅普通的战士和下级干部大批逃跑,就连留下的最高军事指挥员也投靠了国民党军队。1927年9月,秋收起义的受挫使一些基于革命成功的官兵失望,再次出现了人员流失现象,9月25日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敌军袭击,伤亡进一步增加,使军队变得更加消沉,当部队进行至莲花县时所剩兵员已不足千人,而部队中旧军队的陋习却依然存在,要想进行革命战争工作,必须要改革军队,于是三湾改编应运而生。9月29日部队到达远离敌人城市的偏僻山乡,30日部队开始改编,全军缩编成一个团,使连队得到充实,同时在部队建设上采取了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新的党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和三项重大措施。这次改编,在实战中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革命军队奠定了基础,一是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二是开始建立民主制度建设,可以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正确的方向,后者可以使军队建立完全新型的内部外部关系,确保官兵之间军民之间能够团结一致,而这两项基本原则正是摧毁军队传统和建设新型革命军队最基本的保障,以后在人民军队建设中不断完善的各项政治措施,都是立足于这两个领域的。与之相关的改变是“士兵委员会制度”,由于士兵委员会的存在,军官要受到委员会的监督,做错了事要受制约和批评甚至制裁。表面来看,这样做似乎是会鼓励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必须坚决反掉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奠定新型的官兵关系,积极的团结,而以士兵委员会为代表去对民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红军开始与旧式军队彻底决裂。而像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丰富士兵的精神生活和文艺生活,完善部队的医疗卫生体系等等,都是红军从这个时期就开始着手工作,并在未来一直坚持了下去。后来粟裕将军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许现在的青年人不能体会官兵平等,废止肉刑,这些基本制度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因为他们是在人与人平等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而当时这些基本制度唤醒了长期被压迫的人的尊严,激发着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希望,成为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的强大力量。这些新型的制度是进行政治工作的强大武器,那时对于红军最有力的宣传就是“红军官兵平等,红军不打士兵”这简单的语言,对劳苦农民和广大士兵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它是红军接近本质的具体体现。现在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延安时期的红军甚至有条件进行排球、篮球、羽毛球等诸多体育活动,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扫盲工作,能读书、看报纸、学习马列主义和现代军事知识,军饷和发配物资能够做到如实发放到每一位士兵的手中从不克扣,最终使得红军士兵的“营养”在很多时候是强过国军士兵的。因此网上的网友们调侃的“土共”其实一点都不妥。他们是那个年代中思想最先进,最盎然、朝气蓬勃的一支队伍。美国记者汉斯曾报道将“无论是红军军官还是战士,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很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是当时最具自尊自信,最有精气神的一群中国人”。井冈山时期我军又开创了以土地革命为建军服务的新方法,同时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于1927年12月在总结茶陵战斗经验时提出了红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了1929年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基本形成,成为红军和地方武装共同执行的纪律,它为后来确立人民军队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毛泽东曾在党会上申明: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削弱党对红军的领导,必须是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的一支最有前途最为杰出的队伍,他们领先了整个时代,更遥遥领先。因此在与国军和日军的作战中,共产党军队能够将各种穿插迂回战术玩得如火纯青,部队能够随时化整为零,然后再化零为整。而国军大多数时候只能一板一眼与敌军打阵地战,一旦丧失建筑或防线被突破,就会全线崩溃以及如丧家之犬;而我军即使在战事不利的时候,也能做到步步为营,有序撤退,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国军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共军在逐步完成了自身的计划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改造”敌人。优待俘虏是中共军队的普遍原则,不准打骂,好言相劝,乐于留者热烈欢迎,不愿留者允许自行离去且赞助路费,如此优待,绝对是中共的一大创举。在军阀部队中,他们对待俘虏或是杀死或是解散或是强行吞并,相较而言,中共可以说给了俘虏最大程度地尊重并给与改过自新的代替方式,让很多人都感到震惊。江西剿共第九师师长曾感叹:“此法,毒矣。”随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杨志成回忆指出;对俘虏的优待服务政策不仅新鲜,简直令人百思不解。具体来说是不拘留,请自便,不是简单的放回,而是先对选择离开的俘虏,在物质上大力支持,然后在私进行灌输革命精神,展开心理攻势,召开群众大会,个别谈话等,最后才是放行,这样一来俘虏在物质上受到恩惠,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受革命的宣传,那么一方面可以作为媒介将敌方势力化为己有,瓦解势力,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吸引敌方士兵,增强己方的作战能力,尽管优待俘虏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执行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困难福利不足,支付路费的同志觉悟不高,见财起意,暴力搜刮俘虏的财物,甚至导致俘虏受伤或死亡,因为缺乏兵力的时候又会出现强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优待俘虏依旧给中共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益,当中共的军队完成了计划后,国共两军就已经是两个时代的军队了,中共领导的军队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形式,将对国民党军队产生降维打击。

三、国民党腐败的根

约瑟夫·史迪威作为一名美国军官被派往国民党指挥作战,曾评价国民党的军队是“涣散无力、没有训练、充斥着疾病和饥饿,这与上述共产红军形成鲜明对比。他作为参谋长长时间在蒋介石身边工作,接触到国民党各路军官,深深地体会到这个政府的贪污腐败,弥散混乱,得出的结论便是不可救药。

究其原因,从二十年代时的党派之争,国民党内部分化出来派系就已经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体现。四一二政变,国民党政府走向专制独裁道路,与列强与财阀勾结,成为各类资本家的保护伞的同时,自身也是同流合污的。从那时起,在一些眼里,国民政

府就变成了一个维护代表地主和资本家的工具。

有心挽救的人士在党内开展反腐计划,蒋介石曾在日记里写道;“林世良与许性初案,依法惩治,不为权势所乱,此事虽小,实为以后祛除贪污,修明政治最大之关键,对于国家与人民及法令,皆有重大影响,此心自觉安平非常也。”显然老蒋也意识到腐败会导致亡党的结局,于是便有所行动。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反腐至上海,凭借“铁腕”般的手段,反腐初见成效。而正当蒋经国准备查封“扬子公司”时,受到宋美龄的干预,原来“扬子公司”与四大家族的孔家密切相关,孔令侃是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也是蒋经国的表兄弟。将与孔于是大吵一架,一方面蒋经国抱着必要根除腐败,重整全党的使命;另一方面,孔令侃以宋家不正当的家产为要挟宋蒋两家就范。结果就是蒋介石亲临上海,为“扬子公司”一案开脱,平息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同样也清除了前面反腐工作的全部努力,亲手葬送了这个国民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民党的根基完完全全的腐烂了,蒋介石等人有心无力,只有靠共产党的一次性大扫荡,终结掉国民党这个风雨中飘荡的宿主。

曾有外国人来访感叹称赞共产党革命人士十分“积极上进、健康廉洁”宋美龄淡淡说了一句话:“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味道。” 这句回应恶心至极,将自己的腐败说得理所当然,说成了一种人之常情,来隐盖自己的险恶,夹杂了对革命人士的轻蔑和自己无知的高傲,这是令人无比厌恶的。上层尚且如此,国民党无由不亡。


总结:

国民党从全国权利的巅峰到最后崩盘不过十余年,脱离群众,追求利益是国民党犯下的最大错误,因而我们要以此为鉴,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